CPU-Z 截圖
一位中國評測者 熱心市民 已經設法獲得了即將推出的英特爾 Raptor Lake 處理器之一的早期預生產樣品。據報導,這個特定版本被標記為 EarlySample3 (ES3),它代表上架之前的最後一個處理器樣本之一,就在 QualificationSample 步驟之前。我們可以期待這樣一個後期的預生產樣品能夠在很小的百分比內實現非常接近零售樣品的 CPU 時鐘。審稿人沒有分享處理器本身的任何圖片,但如果他們的指控得到證實,這可以很好地了解最終產品。
有問題的 CPU 具有 6 個性能核心和 8 個性能核心,總共有 14 個內核和 20 個線程,比其 AlderLake 前身的 10 個內核和 16 個線程進行了重大升級。提醒一下,Intel 獲得專利的 BigLittle 配置指出,與 Efficient (E) 內核的單線程相比,每個 Performance (P) 內核具有 2 個線程並運行更高的時鐘,並且運行更低的時鐘,但具有更高的功率效率。它還具有總共 800KB 的 L1 緩存、20MB 的 L2 和 24MB 的共享 L3。
Aida64 上的 13600K ES3
審閱者 (ESCM) 宣布 13600K EngineeringSample3 在 P 上運行頻率為 4.9GHz核心和 E 核心上的 3.9GHz,並預計最終零售版本具有更高的時鐘,P 核心上為 5.1GHz,E 核心上為 4.0GHz。因此,他們稍微超頻了他們的樣品以測試性能以更好地反映零售規格。
在性能方面,他們的樣品在 CPU-Z 上獲得了很高的分數,單核為 830 分,以及超過 10,000 點的多核。相比之下,上一代機型(12600K)的得分分別為 768 分和 5,600 分。這相當於單核性能提升 +8%,多核性能提升 +80%。
在 Cinebench R23 上,i5-13600K ES3 在單核中獲得 1,400 分,超過 24,400 分在多核中,對應的多核提高了 40%,單核降低了 26%。
這兩個基準測試之間的差異很難解釋,但我們可以放心地假設 Windows 驅動程序還沒有完善,主板BIOS也沒有。此外,這些是行業標準的基準測試,英特爾最近介入了一項關於在基準測試中作弊並使用其 ARC 顯卡進行特定於基準測試的改進的事件。 (鏈接)這 80% 的 CPU-Z 多核性能提升至少可以說是可疑的。我們可以質疑它的合法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測試許多不同的應用程序和測試場景以對我們的 CPU 進行基準測試的原因。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期待一個非常可觀的 IPC 改進 7 到10%,考慮到上一代核心數量的增加,這將導致多核性能提高 40%。
ECSM 報告稱其超頻下的封裝功耗為 170W,他們預計最終產品在默認時鐘速度下最多達到 160W。這略高於 12600K 的 150W,但這仍在合理範圍內。據稱,英特爾還將功率提升限制提高到 225W。這是非常高的,即使這個限制很少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我們也需要升級我們的 CPU 冷卻器,即使是最好的空氣冷卻器也會在如此高的封裝功率上掙扎。
無論如何,這是對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 AMD Ryzen 7000 “Raphael”的巨大打擊,而這種高水平的競爭對我們消費者來說只意味著一件事:價格下降,性能飆升。幾十年來,CPU 市場從未如此活躍。單代增長 10% 簡直是巨大的。